這個文件是由設備獨立工作組(DIWG)編寫的其它文件中使用的術語。該文件的全系列的詳情可在W3C的設備獨立活動主頁找到。
本節描述本文檔在發佈時的狀態。其他文檔,可能取代本文檔。當前W3C的出版物的清單,以及本技術報告的最新版本可在W3C的技術報告索引中找到:http://www.w3.org/TR/。
該詞彙表是DIWG(成員鏈接)出版和維護的,是W3C的設備獨立活動的一部分。DIWG活動的聲明可以在http://www.w3.org/2001/di/Activity找到。
詞彙表是以一個未來W3C的工作草案維護的。這使得它可在適當時間被作出調整。提供更新以支持DIWG進行的新的工作。一般情況下,不宜使用W3C工作草稿,或“進展中的工作”作為正規的參考材料。由於本文件可能有變更,希望其他引用這個術語的定義的作者謹慎行事。只要符合使用和維護詞彙一節中描述的機制,就可使詞彙的更新方式避免無效的引用。然而,為支持其工作,DIWG可能需要時在本文件的較新版本修改其定義。
目前公開的W3C工作草稿列單可在http://www.w3.org/TR找到。
作為工作草案的出版物並不意味著被W3C成員認可。這是一個文件草案可能會被更新,替換或在任何時候由其他文件取代。把此文件作為正在進行的工作文件以外的文件是不合適的。
對這份文件的意見,可發送到[email protected],對W3C的設備獨立工作進行討論的公共論壇。要訂閱,發送電子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在主題行上寫明訂閱字樣(如果您想退訂寫明取消訂閱字樣)。以上在網上存檔 。
關於如何使用這個文件或如何維護,可以在使用和維護詞彙中找到。
其術語是直接採自其他來源的會有以下標記:
- 術語從其他來源逐字摘用
- 定義取自其他來源
- 訪問機制
- 允許用戶使用一個或多個模式的組合(視覺,聽覺,鍵盤,聲音等)來感知和與互聯網互動的硬件(包括一個或多個設備和網絡連接)和軟件(包括一個或多個用戶代理 ) 。
- 主動感知單位
- 一個感知單位是目前由用戶代理呈現的,使其可能進行互動 。
- 適應
- 以響應要求在一個特定範圍內的統一資源識別的一個或多個可感知單位的一種選擇,生成或修改過程。
- 適應選項
- 一套選項,由用戶指定的,其可能影響一個交付內容的適應 ,以改變用戶體驗 。
- 個性化的應用
- 一系列因素,由用戶或交付內容的其他方面指定,可能影響應用程序的功能,獨立於它的適應和執行,以致改變其用戶體驗 。 “
- 匯總
- 以多種的方式結合資料。
- 凡被匯總的材料為創作單位 ,匯總的結果為匯總創作單位 。
- 匯總創作單位
- 一個創作單位已以某種方式匯總 。
- 創作單位
- 由作者設置為一個單一的實體創作材料。例子包括如標記集,樣式表,和媒體資源 ,如圖像或音頻。
- 瀏覽器
- 一個用戶代理 ,允許用戶與網上的信息感知和互動 。
- 這個定義是在編織網址:詞彙裡衍生的。
- 客戶端
- 一個應用程序在接收和/或提供資源或資源的表現形式時的角色。
- 這個詞是從網絡特性術語和定義表中逐字摘用的。
- 內容談判
- 服務於一個請求而選擇適當的HTTP表示的機制。該實體在任何的回复的HTTP表示可以談判(包括錯誤的回复)。
- 此詞是從超文本傳輸協議- HTTP/1.1中衍生的。
- 分解
- 在為一個特定的交付內容創建一系列感知單位時,分開一個或多個一個或多個創作單位 ,或聚合創作單位的行為。
- 傳送內容
- 一組具有訪問機制能力特徵的屬性,其傳送網頁的用戶的選項和內容的其它方面。
- 傳送單位
- 一套的材料,作為一個單一的HTTP請求的回复,傳送於兩個合作網站程序之間。傳送可能,例如,在源服務器和用戶代理之間。
- 用戶通常不知道個人傳送單位。
- 設備
- 一種儀器, 用戶可以感知並與網站互動 。
- 靈活創作
- 一種創作風格,其中的每個適當的資源的 變種是在每個傳送內容的用戶體驗下而使用創建的。
- 靈活創作是在單一創作和多個創作頻譜之間的創造風格。
- 注意焦點
- 在活躍感知單位上用戶目前正集中的注意力點。
- 例如,這可能是用戶集中的一段文字或圖像。
- 功能性適應
- 一個從一個特定資源生成的一個功能性用戶體驗的適應 。
- 功能的用戶體驗
- 一個或多個感知單位 ,可以使用戶通過給定的訪問機制和資源完成作者所希望的功能。
- 網關
- 網關是中介,作為一個代表其他服務器的服務器 ,從代表的其他服務器提供資源或資源的表現 。使用一個網關的客戶端知道網關是存在的,但不知道其是一個中介。
- 本術語逐字來自網絡特性術語和定義表 。
- 協調適應
- 一個傳送內容的充分協調的功能性適應 ,它生成一個統一的用戶體驗 。
- 統一用戶體驗
- 一個功能性用戶體驗 ,充分與傳送內容協調,以滿足作者的質量標準。
- HTTP客戶端
- 一種程序,為發送HTTP請求建立了連接。
- 這個術語是從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1.1的定義客戶端發展出來的。
- HTTP網關
- 一個作為其他HTTP服務器的中介的HTTP服務器 。不同於HTTP代理 ,一個HTTP網關接受請求就好像其是請求資源的原始服務器 ;發出請求的HTTP客戶端可能不知道在同一個HTTP網關進行通信。
- 本術語來自超文本傳輸協議- HTTP/1.1的網關定義。
- HTTP負載實體
- 作為一個HTTP請求或HTTP響應負載的傳輸信息。
- 一個HTTP負載實體包括實體標題形式的元信息標題和實體形式體形式的內容。
- 此術語來自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1.1的實體定義。
- HTTP代理
- 一個中介程序,既是一個HTTP服務器也是一個HTTP客戶端 ,代表HTTP客戶端作出請求。
- HTTP請求由內部滿足,或經過可能的翻譯傳遞給其他的HTTP服務器 。HTTP代理必須實現本規範的客戶端和服務器的要求。一個“透明代理”是一個不修改HTTP請求或不超出為代理身份驗證和鑑定所需的HTTP響應的代理。一個“非透明代理”是一個修改HTTP請求或HTTP響應的代理,以提供一些增值服務給用戶代理 ,如群組註釋服務,媒體類型轉換,減少協議或匿名過濾。除下述透明或不透明的行為被明確指出的情形,HTTP代理要求適用於這兩種類型的代理。
- 本術語來自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1.1的代理定義。
- HTTP代表
- 一個HTTP負載實體 ,包含在一個HTTP響應中,受制於內容協商 。有可能存在一個特定的HTTP響應狀態相關的多重代表。
- 本術語來自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1.1的代表定義。
- HTTP請求
- 由HTTP客戶端發出的消息,請求對一些資源進行一些運作。此外,發送此類消息的行為被稱為提出請求 。
- 本術語來自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1.1的要求的定義。
- HTTP響應
- 響應先前HTTP請求的發送回給一個HTTP客戶端的HTTP消息。
- 本術語來自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1.1的反應定義。
- HTTP服務器
- 一個應用程序接受連接以通過發回HTTP響應而服務於HTTP請求 。
- 任何程序可能既是一個HTTP客戶端和HTTP服務器,我們對這些術語的使用僅提及一個特定連接的程序角色,而不是程序的一般執行能力。同樣,任何HTTP服務器可作為一個原始服務器 , HTTP代理 , HTTP網關 ,或渠道,根據每個請求的性質改變其行為。
- 本術語來自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1.1的服務器定義。
- 互動
- 一個用戶可以通過修改主動感知單位影響數據和應用程序處理的活動。
- 一個這類活動的常見形式是輸入數據到一個包含表格的主動感知單位 。
- 模態
- 為互動使用的溝通渠道類型。這可能是,例如,視覺,手勢或以講話為根據的。它還包括一個想法明示或感知的方式,或是一項行動執行的方式方法。這個定義來自於未發表的多通道互動小組的作品。
- 多創作
- 一個創作風格,其中每個資源的的不同變種被創作出來,為每個沒有適應改變的傳送內容的用戶體驗所使用。
- 多創作代表了包括單一創作和靈活創作寫作風格的頻譜的一端。它代表著理論的極端,在實踐中很少達到。雖然它提供了作者對每個設備的用戶體驗的完全控制,相關的開發和維護成本通常被認為是望而卻步。
- 導航
- 一個活動,由一個主動感知單位提供的機制,使用戶可以改變其關注的焦點 。如果新的關注焦點在一個不同的感知單位 ,該單位則成為了一個主動感知單位 。
- 這樣機制最常見的形式是鏈接,在一個主動感知單位區域內可以通過一個適當的用戶操作激活。
- 原始服務器
- 一個資源存儲或將要被創建的服務器 。
- 本術語逐字來自超文本傳輸協議- HTTP/1.1。
- 物理傳感器
- 一個實體,其中用戶與設備進行身體的互動。
- 感知單位
- 一系列材料,當由一個用戶代理 生成時,可由用戶感知並可與之互動 。
- 用戶代理可以選擇提供部分或所有的他們收到的傳送單位的材料,作為一個感知單位或多個感知單位。
- 最想見的感知單位同時提供表現和互動的方式。但是,在某些類型的設備,如打印機,感知單位可能只包含表現。
- 代理
- 一個代理是一個中介,既作為一個服務器也作為一個客戶以代表其他客戶讀取資源或資源表現 。客戶端使用代理,知道代理的存在也知道它是一個中介。
- 本術語逐字來自於網絡特性術語和定義表 。
- 表現
- 轉換成可以由用戶可以感知並用戶可以互動的可感知單位的行為。
- 表現選項
- 一系列由用戶選定的選項,可能會影響用戶表現感知單位的方式,以改變所造成的用戶體驗。
- 請求
- 一條在一個指定的資源範圍內描述一個進行原子操作的消息。
- 本定義逐字來自網絡特性術語和定義表 。
- 資源
- 可以通過URI識別的一個網絡數據對像或服務。資源可有多重表現(如多種語言,數據格式,大小,清晰度),或以其他不同的方式表現。
- 此術語逐字來自超文本傳輸協議- HTTP/1.1
- 資源表現
- 一個資源在具體時間和空間的具體表現。
- 一個概念映射存在於資源和資源的表現(或表現集)之間,即資源有一定的特性,例如-,它的URI ,其預期目的,等等-這是每一個表現所繼承的,儘管其具體的表現結構,形式和內容可能因不同因素如它的顯示環境,訪問時間等有所不同。無論何種表現形式,概念映射的資源將被保留。
- 此術語逐字來自網絡特性術語和定義表
- 回复
- 包含一個執行過的請求的結果的信息。
- 本術語逐字來自網絡特性術語和定義表 。
- 服務器端
- 一個應用程序時提供資源或資源表現形式時的角色。
- 此術語逐字來自於網絡特性術語和定義表 。
- 單創作
- 一種創作風格,其創建了每個資源的一個變種並自動適應以產生每個傳送內容的用戶體驗 。
- 單創作代表創作風格頻譜的一端,其它創作風格包括多創作和靈活創作 。它代表著一個極端的理論,在實踐中很少達到。雖然從理論上講,它提供了最低的開發成本,實際的適應系統的局限性意味著最終用戶體驗的妥協是必要的。這些妥協通常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
- 統一資源標識符
- 簡短字符串,標識如HTML文件,圖像,可下載的文件,服務,或電子郵箱等的資源 。
- 用戶
- 一個感知網站並與其互動的人。
- 用戶代理
- 一個在設備內進行體現的客戶端 。
- 瀏覽器是用戶代理的例子,自動穿越網絡收集信息的網絡機器人也是。
- 用戶體驗
- 一個由用戶代理所表現的材料組合,其可由用戶所感知,也可互動 。
- 變體
- 一個資源可能在任何時刻有一個或多個的代表。這些代表被稱為一個“變體”。 “變體”一詞的使用並不一定意味著該資源一定要接受內容協商 。
- 此術語逐字來自於超文本傳輸協議- HTTP/1.1。
- 網頁
- 包含一個或更多的為了被同時提供出來資源 ,並由一個單一的統一資源標識符指明的信息收集。
- 更具體地說,一個網頁包括一個資源 ,其包括零,一個或更多的嵌入資源 ,擬呈現為一個獨立的單元, URI所指的是其沒有被嵌入的資源 。
- 此術語來自網絡特性術語和定義表的網頁的定義。
- 網頁標識
- 一個統一資源標識符擬由一個用戶識別出是代表一個特定的網頁(資源)的身份確認。
- 它可能需要由一個用戶明確輸入。
本節文件說明詞彙應該如何從其他DIWG文件中所使用的方法。它還說明如何作出詞彙改變以致不會使定義鏈接失效的方式。
每一個詞彙的定義有一個相關的錨接。所以每一個定義可以從其他文件直接外部引用。這種引用應當使用與DIWG詞彙關聯的公共網址。詞彙的最新版本在
http://www.w3.org/TR/di-gloss/
有日期的詞彙版本將以以下形式的URL出現
http://www.w3.org/TR/2003/WD-di-gloss-20030825/
若要引用一個特定的定義,文件應創建基於有適當日期的公共URL,以及定義的片段標識符。片段標識符包括定義名,以小寫形式,由短劃線分隔的單詞和def的前綴。例如, User Agent的定義片段標識符是def-user-agent , Navigation的定義片段標識符是def-navigation 。Navigation有日期的版本的定義網址為:
http://www.w3.org/TR/2003/WD-di-gloss-20030825/#def-navigation
引用詞彙表文件的一個重要保證就是一個定義的片段標識符從不會改變。例如,如果一個定義需要新的版本,舊版本詞彙的片段標識符將被保留。新版本將獲得一個新的標識。維護詞彙表的過程並保留定義標識的獨特性在下面一節會加以描述。
除了直接引用本詞彙表中的個別定義,使用它的文件應包括的有日期的版本的信息在其參考部分。下面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 設備獨立的詞彙表(所採用定義的版本)
- 設備獨立的詞彙表 ,Rhys Lewis,2003 。W3C的工作草案:http://www.w3.org/TR/2003/WD-di-gloss-20030825/
該DIWG詞彙表將為公開工作草案。這反映了有了DIWG新的工作後它的更新需要。詞彙修訂的需要,特別是修改定義的潛在需求,導致了需要一種能夠使舊文件明確引用舊版定義的機制。
一旦一個詞彙表的版本已出版,包含有標識符的片段就不能改變了。增加新的定義,他們也有了新的標識符。這沒有給新定義之前出版的文件造成任何問題。然而,當一個定義修訂後,至關重要的是使用舊版本的舊文件仍然有效。他們都受到了使用片段標識符內版本標識的保護。此外,定義的舊版本保存在詞彙表的附錄B 。
要修改詞彙表的定義,必須進行下面的步驟:
- 現有的定義,其完整的片段標識符,必須複製到附錄B 。
- 該定義必須在詞彙的主要部分更新。
- 修改後的定義必須有更新的片段標識符,增加版本號碼如果其不存在,或遞增一個如果它已經存在。例如,如果該片段標識符以前為#def-navigation ,修訂後{它會成為{1}#def-navigation-v2 。再有,如果該片段標識符以前為#def-navigation-v7 ,修訂後將成為#def-navigation-v8 。
- 所有詞彙的定義必須以此新的片段標識符進行更新。此外,所有引用修訂定義的定義必須進行審查,看他們是否需要因此種變化而做修改。如果是這樣,必須在這些定義上應用同樣的程序並創建新的版本。
- 已移至附錄B的舊定義必須有一個說明指向詞彙較新的定義。作為一個例子,對一個Navigation舊版本的定義可以包括以下:
“此定義已被取代。存在Navigation的新定義。
請注意,當一個定義增加新版本時, 這些鏈接不應該被更新。由於沒有改變它們,它們形成了一個從外部文件中引用到最新版本的一個版本鏈。
本節包含已被現有的詞彙所取代的定義。第一部分包含已更新的定義。第二部分包含已被刪除的定義。
- 傳送內容
- 一組具有訪問機制能力特徵的屬性,以及用戶的選項。這一定義已被取代。存在傳送內容的新定義。
- 分解
- 在為一個傳送內容創造一系列的感知單位時分割一個或多個創作單位的行為。這一定義已被取代。存在分解的新定義。
- 用戶體驗偏好
- 一系列由用戶設定的會影響用戶體驗結果的偏好,從傳送內容的適應結果而得到。
- 分割
- 劃分的一個或多個創作單位以創造一個特定傳送內容感知單位的設置的行為。這個詞被分解一詞取代。
尚未存在已過時的定義。
- 超文本傳輸協議- HTTP/1.1.1
- 超文本傳輸協議- HTTP/1.1 ,1999年6月。IETF RFC-2616位於http://www.w3.org/Protocols/rfc2616/rfc2616.html
- 統一資源標識符(URI):通用語法
- 統一資源標識符(URI):通用語法 ,1998年6月。IETF RFC-2396位於http://www.ietf.org/rfc/rfc2396.txt
- 命名和尋址:URIs, URLs, ...
- 命名和尋址:URIs, URLs, ...位於http://www.w3.org/Addressing/
- 網絡特性術語和定義表
- 網絡特性術語和定義表 ,1999年5月。W3C的工作草案位於http://www.w3.org/1999/05/WCA-terms/
- 編織網址:詞彙表
- 編織網絡:詞彙表 ,1999年,Tim Berners-Lee。位於http://www.w3.org/People/Berners-Lee/Weaving/glossary.html
W3C的設備獨立工作組成員通過他們的意見,建議和電話會議的討論,面對面的會談,並通過小組討論幫助開發了此工作草案。
在出版時,該小組的主要和積極的成員如下:
- Stephane Boyera(W3C)
- Roger Gimson(惠普)
- Mark Butler (惠普)
- Rotan Hanrahan(MobileAware有限公司)
- 北川一弘(W3C)
- Augusto Aguilera(波音)
- Cedric Ulmer (SAP)
- Rhys Lewis(Volantis系統有限公司)
- Roland Merrick(IBM)
- Andreas Schade(IBM)
- Gabriel Guillaume(法國電信)
- Fabio Paterno(CNR--Instituto Elaborazione dell'Informazione)
以下是起草的早期階段該團體的成員:
- Shahid Shoaib(NTT DoCoMo公司)
- 隆司玉川(Sky Co.Ltd.)
- Greg Ziebold(Sun Microsystems)
- 久權野(Sony Corp)
- Luu Tran(Sun Microsystems)
- Michael Wasmund(IBM)
- Jason White(墨爾本大學)
- 將志盛岡(NTT DoCoMo公司)Tayeb LemloumaINRIA)
- Guido Grassel (諾基亞)
- Amy Yu(SAP公司)
- Candy Wong(NTT DoCoMo公司)
- Stan Wiechers(Merkwelt)
- Franklin Reynolds(諾基亞)
- Markus Lauff(SAP公司)
- Steve Farowich(波音)
- Yasser AlSafadi (飛利浦研究)
- Abbie Barbir(北電網絡)
- Einar Breen(Adaptive Media)
- Shlomit Ritz Finkelstein(邀請專家)
- Vidhya Golkar(Argogroup)
- Luo Haiping(康維)
- Eric Hsi (飛利浦研究)
- Lynda Jones (SHARE)
- William Lougrough (Smith-Kettlewell Institute)
- Stephane Maes(IBM)
- 中井薰(NTT DoCoMo公司)
- Hidetaka Ohto(W3C/Panasonic)
- Garland Phillips(摩托羅拉)
- Lalitha Suryanarayana(SBC技術資源)
- Yoshifumi Yonemoto(NTT DoCoMo公司)